這是得到講座的課程『如何管理社交網路』,主講人為何帆。講座本身時間並不長,文章會簡單分享重點,以及穿插自己的心得與如何在未來實踐。
鄧巴數
你是什麼樣的人,取決與你所在的社會網路,以及你在這個社會網路的作用
– Matthew O. Jackson
Rules of `150 : 一個人能維持緊密關係的人數上限是150人。(又被稱為鄧巴數)
在這個社交訊息氾濫的年代,打開IG/臉書/LINE等等社交媒體,有數不清的訊息,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篩選取捨呢?
今年開始我加入了很多LINE群組,大多跟投資理財有些相關聯性,每隔個3-4小時在看未讀訊息就破百了,有的群組內容豐富,有些群組則是無謂的問候發言和閒聊居多。在最近驚覺到自己耗費太多時間了,就對LINE群組進行一波斷捨離,退出幾個號稱投資但其實推銷和討論玉石居多的群組(與自己投資取向不同)。雖然訊息量還是不少,但是以前是看100條撿到2-3條有價值的訊息,斷捨離後有價值訊息的濃度就大大提高了!
質比量重要
重要的不是人數而是結構。但與其說是結構,更精準的是你認識的人是誰。同樣是朋友的朋友,A的朋友是個鮮少外出的宅宅Dr. Better,B的朋友是哈佛醫學院長,數量雖然一樣但是質量就差得多了。
既然注意力與時間有限,該如何做好社交管理呢?課程給的建議是:(1) 認識比你優秀的人 (2) 跳出舒適圈。比你優秀的人,尤其是善於社交的人,他們往往認識更多朋友,能帶你看得更廣。跳脫舒適圈才不會讓自己總是處在同溫層,只聽到自己想聽的聲音,與現實世界脫節。
我的心得
當初會想聽這門課,主要是因為我並不是個善於社交的人。過去的自己不管是因為工作職業,或是因為部落格書寫文章,甚至育兒日常中,或多或少都能有些拓展社交圈的機會。但是,大多時候因為自認『社交苦手』而迴避了種種走出舒適圈的機會。透過聽這門課算是初步啟蒙,確切具體該有什麼改變與作為,或許未來要再多看一些書或聽一些課,邊學習邊實踐看看。
從現在開始,我會開始把『打造高品質社交』放進自己的年度計畫中,不要再把『社交苦手』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了。